(大学生村官那年实施)大学生村官开始时间-开云下载
在探讨中国农村发展的众多议题中,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这一计划不仅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一个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平台,更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2008年,这一承载着教育与实践深度融合愿景的举措正式拉开帷幕,成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知识与田野的桥梁。
一、计划的萌芽与推出实际上,大学生村官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历程。北京等地率先探索,如2006年北京推出的“村村有大学生”工程,旨在用3至5年时间实现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这些早期探索为后来的全国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标志着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
二、选聘与培养机制该计划设定了明确的目标: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团支部书记等职务。选聘对象主要是30岁以下、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学历的毕业生,特别是应届和毕业1至2年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不仅要在农村工作2-3年,还要履行宣传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联系服务群众、推广科技文化等多重职责。为了支持大学生村官的成长与发展,政府提供了包括续聘、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继续学习深造在内的多种出路。
三、实践中的成长与挑战大学生村官们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他们帮助村民寻找致富路、推广农业科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成为了农村发展的生力军。然而,面对复杂的农村环境和艰巨的发展任务,大学生村官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需要快速适应农村生活、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处理复杂的村民关系,还要在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中寻找发展机遇。
四、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大学生村官计划不仅是一次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尝试,更是一次教育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探索。通过这一计划,高校毕业生得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实现了知识的转化与增值。同时,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也反哺了教育体系,促使教育者反思和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此外,该计划还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五、展望未来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该计划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高素质、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到大学生村官队伍中来,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继续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保障。
回望2008年,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无疑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见证了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青年人才的成长与担当。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计划将继续为中国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谁最先提出“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
谁最先提出“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
大学生村官这一制度什么时候提出的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工作多为社区(村)事务。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4年,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进入到多省联动、以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推进与探索阶段。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
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 “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
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共有130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目前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据统计,目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占24.1%,其中担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负责人的占12.3%;有创业项目的19527人,其中独立创业的5916人,合作创业的13611人。
2010年4月29日,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为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2010年全国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
更多内容详见安徽人事考试网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