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建高考仍为“3 1 2”选考模式 师生可提前查询科目要求-开云下载
火运考试网将跟大家是介绍关于2024年福建高考数学的,希望可以帮你解惑。
2024年福建高考仍为“3 1 2”选考模式 师生可提前查询科目要求
2024年福建高考仍然为“3 1 2”选考模式,省教育厅近日公布2024年拟在福建招生的高校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
之所以现在公布2024年高考高校专业选考要求,是因为2021年秋季入学的普高学生,必须在本学期末完成新高考选考科目,并在高二年开始,按照选考科目走班。
其中,“3”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2科。
省教育厅说,在 福建省教育厅网站 “福建省高考综合改革”专栏,打开《福建省高考综合改革—选课走班指南》查询程序,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可以按准备报考的院校、专业进行查询,了解所选心仪院校、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也可按照本人拟定的选考科目进行查询,了解相应选考科目组可以报考的院校和专业。
【链接】
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可分为四类
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对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都未提出要求的,即“不提科目要求”,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或历史且再选科目为任意2科的考生均可报考。
第二类是只对首选科目提出要求的,如“物理(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为任意2科的考生方可报考。
第三类是只对再选科目提出要求的,如“化学(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或历史、再选科目选考化学的考生方可报考。
第四类是对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均提出选考要求的,如“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选考化学的考生方可报考。 (厦门日报记者 佘峥)
全国有几套高考卷?
2024年高考全国卷共有七套,具体包括:
新高考一卷:该套试卷通常被教育强省和人口大省采用,因其考生数量众多,竞争异常激烈,试卷难度相对来说也会较高。
新高考二卷:与新高考一卷不同,新高考二卷的使用省份和具体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同样作为新高考模式下的试卷之一。
全国甲卷:该套试卷覆盖了一定的省份,用于评估这些地区学生的学业水平。
全国乙卷:与全国甲卷类似,全国乙卷也是用于高考的一种标准化试卷,但其内容和难度可能有所不同。
北京卷:作为首都,北京的高考试卷具有其独特性和高标准,与其他省份的试卷有所区别。
天津卷:天津的高考试卷也是根据当地的教育特点和政策制定的,与其他省份的试卷有所不同。
上海卷: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其高考试卷也反映了该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特色。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省份可能会根据自身的教育模式和需求,采用特定的试卷组合或模式。例如,采用“3 1 2”模式的省份,其语文、数学、英语科目可能会使用新高考全国卷,而其余科目则进行自主命题。这样的设置旨在更好地适应各地的教育特点和考生的实际需求。
总的来说,高考全国卷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反映了中国教育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每个省份的考生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在省份的考试要求来准备高考。
2024年高考会有哪些地方实行新高考模式呢?
2024年实行新高考的省份是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
新高考模式的省份:
2023年有14个省份采用新高考模式: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福建、广东、海南、北京、天津、河北、辽宁、重庆、湖南、湖北。2024年有7个省份将开始首届新高考,加入新高考队伍: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
首届新高考的省份:
2025年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8个省份首届新高考,截止目前全国共有29个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
高考科目:
全国统一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3门科目,不分文理,使用全国卷。选择性科目由学生根据高校选科要求,结合自身特长兴趣,首先在物理和历史中选择1门,再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即3 1 2模式。
高考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1、充分了解自身情况
在填报志愿之前,考生应该全面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优势和发展方向。通过评估自己的学术水平、成绩和能力,明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同时,需要了解各个学校的招生政策、录取分数线以及专业设置等信息,以便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2、多方面考虑专业选择
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应该从多个角度考虑专业选择。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这可以提高学习动力和发展潜力。其次,要考虑专业的就业前景和社会需求,避免选择就业压力较大或市场竞争激烈的专业。
3、综合评估学校条件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该综合评估学校的条件和实力。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优势、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等方面。可以参考学校的排名、专业认证、就业率和毕业生的发展状况等信息,了解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声誉。